黑龍江哈爾濱因冰雪游火爆“出圈”,吸引數千萬中外游客“尋雪而來”。如今,隨著演藝文旅的蓬勃發展,這個夏天,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創新打造多臺原創大戲,將歷史故事搬上光影舞臺,讓市民和游客在藝術沉浸中觸摸城市文脈。
華燈初上,松花江畔清風徐徐。伴隨音樂響起,三艘駁船搭建的舞臺格外耀眼。江上沉浸式演出《遇見·哈爾濱》自去年夏季上演71場后,于6月底如期回歸。以夜空為幕,人、聲、光、水、電、影、景交融,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位演員參演。
什么是哈爾濱?每個人都能在60分鐘的演出里找到答案——在19世紀末的松花江渡口,在洋樓林立的中央大街,在憨態可掬的大雪人,在高雅的芭蕾舞與鋼琴曲,在驚艷世界的亞冬會賽場……這場演出由亞冬會開閉幕式團隊“操盤”,將哈爾濱的開埠記憶、中西風貌與冰雪榮耀有機串聯,講述了哈爾濱的百年蛻變。
“我們希望這場演出成為‘文化講解員’,讓游客在歡樂共享、浪漫交織、激情相融的氛圍中,讀懂哈爾濱的歷史底蘊與文化魅力。”《遇見·哈爾濱》導演張薇說,不斷擴大的演員陣容、新增的彩繪互動區以及電音巴士演藝,讓歷史敘事與浪漫體驗“加量上映”。
江上光影見證城市變遷,奇幻秀演繹民族融合往事。
7月1日,2.0版《王的戰車》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雪秀場開演。當環形幕亮起,北境雪原鋪展開來,神射手箭無虛發,鐵環勇士閃轉騰挪,火刀英雄口吐烈焰,千年前的漁獵部落仿佛躍然眼前。
“我們以北方部落傳說為藍本,以游戲玩家視角展開,將傳統雜技與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結合。”該演出導演梅帥元說,創作團隊深入研究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等歷史人物,將漁獵文化、戰爭史詩、古老傳說融入90分鐘的舞臺,讓歷史場景“活”起來,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與參與感。
如今,這一劇目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夢幻冰雪館推出聯票優惠,游客在觀演后可走進冰雪場館,觸摸從遠古部落到現代“冰城”的文化基因。
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哈爾濱精心打造的音樂劇《夜幕下的哈爾濱》,于7月4日晚在哈爾濱大劇院首演。這部取材于作家陳玙同名小說的作品,糅合了懸疑敘事、西洋音樂等多重元素,生動展現了1934年的一段抗戰故事。
旋轉舞臺上,91年前的哈爾濱集市、教室、監獄等一一再現,26首原創歌曲將烽火歲月里的吶喊譜成旋律。在偽滿統治下,哈爾濱中學教師王一民在課堂上慷慨講述愛國故事,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;夜幕下,他又冒著生命危險穿梭于大街小巷,傳遞情報。
“我對這場演出非常期待,希望感受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。”來自浙江的00后游客呂苗說,她和朋友為這部劇專程來哈爾濱,觀看演出之余計劃“打卡”哈爾濱火車站、哈爾濱市第一中學、索菲亞教堂、中央大街等劇中地點,跟著演出游“爾濱”。
“我們希望以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的藝術創作,讓抗戰史、中西文化交流史、民族融合發展史在舞臺上重現新生,為市民和游客送上視聽盛宴。”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王洪新說,哈爾濱正在探索文旅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,努力激活城市基因,實現文藝作品與文化市場的相互奔赴。
從江上沉浸式演出,到民族奇幻秀,再到抗戰音樂劇,夏日“爾濱”好戲連臺。如果說,美麗風光是城市的外衣,精品演出所承載的歷史文脈,則讓人們真正“遇見”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,與城市靈魂深度對話。
(據新華社哈爾濱電 記者楊思琪、沈易瑾、趙國鈺)